(原标题:五百年前的小清新:故宫与景德镇陶瓷双展) ▲宣德青花 ▲万历青花 ▲斗彩“天”字罐 ▲淡描青花鸡缸杯 ▲斗彩鸡缸杯 ▲淡描青花高士图杯 ▲斗彩高士图杯 ▲青花五彩 ▲明成化双耳三足炉 ▲成化皇帝《一团和气图》轴自识 展览: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 时间:2016.10.25-2017.2.26地点:故宫博物院延禧宫西配殿 展览: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 时间:2016.10.25-2017.2.26地点:故宫博物院斋宫、诚肃殿 《万历野获编》记:“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倾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为吐舌不能下。”成化瓷器生产百年之后,在收藏界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明代当朝即身价倍增,颇为不凡。其影响延续至今。今时今日,拍卖市场若偶见成窑遗珍,落槌之时,必有回响。不过,古物的价钱,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评估市场和拥趸喜好的量化标准。而对其真正内涵与价值的吸收与汲取,却在于欣赏、把玩与研究的情趣之间。 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近期联合推出的明清御窑陶瓷系列双展,便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馆藏文物与出土文物争奇斗艳,让成化御瓷珍品的五彩斑斓再度耀眼;生产地与消费地出土御窑精品交相辉映,带我们一览御窑瓷器的前世今生。 一次色彩革命 步入故宫延禧宫展厅,灯光闪耀之下,缤纷色彩扑面而来。据专家统计,成化朝御窑瓷器所产种类至少有29种,种种瓷器各具色彩,汇聚一堂,只让人觉得成化“御瓷界”异彩纷呈。沿着展线,从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到杂釉彩、素三彩、颜色釉,眼观五色,目不暇接。色彩纷繁,正是成化御窑瓷器的一大特色,有学者称其成就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次色彩革命。 颜色既多,搭配不当,反而容易过犹不及,用力过猛便如浓妆艳抹,操作不当恰似庸脂俗粉,成化瓷器则绝无此弊。这与成化瓷器的另外两个特色颇有关系:一是用色清淡。以大家熟知的青花为例,若将成化青花与永乐、宣德、嘉靖、万历青花对比,便可知成化青花发色具有明净素雅的特点。青花色泽的差异一般可归结为青料矿石来源不同。永乐、宣德朝用进口自中东的“苏麻离青”,成化、弘治朝则用江西乐平县的平等青,典型的嘉靖至万历时期青花则用江西省上高县的“石子青”。各朝对原料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资源,然而归根结底,御窑瓷器的生产,还是受命于各朝皇帝。皇帝的品位好尚,自然极大地影响了历朝瓷器的审美取向。事实上,成化瓷器用色清淡的特色,是此朝瓷器的一贯风格,并不只见于青花。纵然是色彩略显稠腻的杂釉彩瓷器,相较于其他各朝,也更有清丽娇态。 薄、小、俏 另一个让成化瓷器不染俗尘的特色,则是器骨轻俏。这一特色可分为两方面来看,一是成化御窑精于生产娇小薄俏器物。明万历间,高濂《遵生八笺》有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较宣德妙甚,次若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人物莲子酒盏、草虫小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筋小碟、香盒、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此段对成窑上品的描述,屡见“小”、“薄”,固可知成窑趣味。对照所见实物,名震一时的斗彩鸡缸杯,一般高不过4厘米;而斗彩“天”字罐,通常高不过10厘米,皆属精巧小器。另一方面,即便是历朝常见的碗盘,相较之下,成化御窑产品也更觉薄俏。展览中不乏沿袭前朝正常尺寸的碗盘,然经成化御窑洗练,如同脱胎换骨,轻巧之态,但若美人香消玉减。 哦,鸡缸杯 鸡缸杯大约算是成化瓷器特色的登峰造极之作,明代晚期以来,在文人著述之中,其地位不断攀升。说起鸡缸杯,内地藏家2014年于香港苏富比以2.8亿元拍得一件之后,曾用它喝茶。实际上,明郭子璋《豫章陶志》有云:“成窑有鸡缸杯,为酒器之最。”可见鸡缸杯当为酒器。实际上,成化官窑器中,酒器很多,综合传世品与出土物,各类不同纹饰的饮酒小杯接近40种,十分丰富。“天”字罐小巧玲珑,状若茶叶罐,但据考证似也应为酒器,做贮酒之用。据《汉书·食货志》:“酒者,天之美禄。”至宋,酒又有“天禄大夫”之称。罐底所做“天”字或正当此解。 鸡缸杯、“天”字罐均为斗彩瓷器精品。成化瓷器中,当以斗彩瓷器声誉最高。何为斗彩?若细看展览便可观察得知,斗彩是一种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方法。釉上釉下色彩隔釉呼应,极具立体感,大约可被视作瓷器肉眼3D的早期尝试。不过,成化时还有一种青花五彩,装饰方法类似,那么和斗彩又有何区别?展览中展示了一件景德镇出土的淡描青花鸡缸杯,揭示了答案。在这件鸡缸杯上,已经用青花完成了整体图案的绘制,图绘骨架已成。但由于第一遍烧成时发生变形,因此未及进行釉上彩绘便遭淘汰。这个例子表明,斗彩瓷器的未施彩的半成品纹饰,是一幅完整淡描青花图案,而“青花五彩”中,釉下青花仅作为局部的一种颜色被使用,并不贯穿于整个图像之中。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将故宫的传世收藏与景德镇新出土遗物对比展览,是近年来故宫明代御窑陶瓷系列展的一大特色。陶瓷考古近代兴起以来,为众多流传于世的名瓷找到了故乡。而通过考古对瓷器生产场所众多废弃品的爬梳,也使得今人有机会通过那些因种种原因而被半路遗弃的孪生瓷兄瓷弟,来了解御窑瓷器的重要特征和生产的关键流程。景德镇出土的淡描青花鸡缸杯、淡描青花高士图杯,均为斗彩作品的半成品,展览中特将馆藏完整器与之相对而列,宛如两件器物间放上一面过滤“妆奁”的镜子,让旁观者一眼看透彩瓷的当日素颜,意趣盎然。而瓷器生产流程的时间线索,也由此昭然若揭。对比之下,当日生产时间流动的浓缩凝固,窑火之中瓷坯命运的偶然选择,五百年珍藏与五百年遗落的久别重逢,均被框在展柜既定的狭小空间之中,一个时代宫廷艺术的缩影若隐若现。 明清时代,皇帝权力极大膨胀。一朝民生疾苦,是皇帝执政能力的反映;而一代宫廷艺术的面貌,则是皇帝文化气质的体现。成化御窑瓷器娇态如此,冠绝古今,自然与成化皇帝明宪宗“脱不了干系”。从正史来看,与洪武、永乐皇帝的雄才大略或嘉靖、万历皇帝的昏庸无道相比,成化皇帝显得比较平庸。虽然他统治前期为于谦平反,任用商辂等贤臣,但给人们留下记忆最深的,大概还是他建立的西厂特务机构和他与万贵妃跨越十九岁年龄差的姐弟恋。成化皇帝虽然怠于朝政,但在文艺方面却颇有天分,他雅好书画,书风姿媚清劲,主要受到明代书家沈度的影响。从《明实录·宪宗实录》来看,成化帝对御窑瓷器的生产投资甚多。而会逢江西灾年,民不聊生,谏臣奏请停烧以赈灾的提议,均遭到成化帝的驳回或敷衍。此类记载一再出现,可见成化帝对御瓷生产极为关注。对照成化书画作品与成窑瓷器珍品,物件虽不相同,但却有着同样淡雅的“小清新”气质。斯人已逝,玩物尚在,一代皇帝的文艺心怀悠悠宛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