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没”瓶
昨日上午9时许,在景德镇市樊家井仿古村,记者发现不少瓷器店里仍有梅瓶出售,难道坊间传闻是假的? 然而,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疯狂抢购梅瓶的事件显得越来越真实,而且渐露端倪。
在一家货架上陈设了仿清青花梅瓶的瓷器店,记者询问店主梅瓷是否还有货,该店主表示,该店备货充足,只要想买就有货。
当记者提到近段时间樊家井梅瓶断货一事,该店主立即表示,那种梅瓶并不是他店里卖的仿清梅瓶,而是仿元和仿明的梅瓶,大小以200件为主,而且梅瓶的瓶口是平的,方便用塞子塞任瓶口。
随后,该店主带着记者来到旁边一家瓷器店里,指着地上摆放的几个梅瓶说:“就是那种梅瓶。”
记者发现,这种梅瓶的瓶口确实是平的,而且花面不是以青花为主,好像是粉彩或者是新彩。
坐在旁边的女店主告诉记者,前一段时间确实有人专门收购这种梅瓶,当时的售价是300多元一个,她一下子就卖了几十个,现在没有人收购了,价格就跌到了200多元。
在一家专做仿元代瓷器的店里,一个年轻女子听说记者想买200件的梅瓶,马上把记者带着店后面的一个楼梯间,从里面拿出一个青花花面的梅瓶,向记者是不是要这种梅瓶,如果要的话她可以便宣一点,一个只要l30元。记者发现,在这个楼梯间里,放着十几个相同样式的梅瓶,有些梅瓶有瓶盖,有些则没有。
据年轻女子透露,前一段时间,有人到樊家井大量收购梅瓶,当时她店里没有存货,就临时找作坊做了一批,后来没赶上好时候,只卖了十几个出去,剩下的只能留着自己慢慢卖了。“那时候我一只瓶子可以卖到200多元呢!”
记者在樊家井走了一圈,发现还有部分瓷器店在出售仿元和仿明的带盖梅瓶,纹饰上除了青花外,还有前面提到的粉彩或新彩、颜色釉等。在一家专卖鸟食罐的瓷器店里,也摆放着几只带盖的仿元梅瓶。
千年等一回
在调查过程中,每当记者提起梅瓶被抢光一事,不少店主的唇角立即会泛起笑意,对他们来说,时间仿佛回到了之前那段“千年等一回”的日子。
吴女士在樊家井的一家瓷器店进门的位置设有自己的档口,专门出售杯子等小件仿古瓷。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她店里时,她正在埋头画着瓷器。
当记者问起是否有梅瓶出售时,吴女士马上抬起头,显得有些兴奋地指着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说:“是有这么一回事,她家里就是卖梅瓶的。”
不过,记者并未在中年妇女的货架上看到梅瓶的踪影。
对此,中年妇女一边包装瓷器一边介绍道,她得到有人抢购梅瓶的消息时,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不过庆幸地是,她还是抓住了机会,一下卖了几百个梅瓶出去,“一个卖180元,小赚了一笔。”
中年妇女有点惋惜地说,如果有人帮忙做梅瓶,她可能还可以卖得更多一些,“那时候找不到人做,没有存货我也没办法。”最后,由于她赶上的也是来班车,家里还剩了一些梅瓶,也打算跟前面的年轻女子一样,留着以后慢慢卖。
提到当时的情景,中年妇女说:“那时候简直是疯了,早上5点钟还没开窑,瓶子就被抢走了。那时候好多人收这种瓶子,我也不知道最后卖给了谁,只知道那些梅瓶是用来装酒的。”
对于曾经疯狂的这一幕,吴女士表示,樊家井开始卖仿古瓷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瓷器被疯狂抢购的事情,“这真是千年等一回的事。”
吴女士还向记者透露,由于梅瓶非常好卖,樊家井的梅瓶市场一度被一伙“小老短”垄断了,收购价格固定在170元一个,后来该事件还惊动了公安部门,结局是“小老短”被抓,抢购梅瓶的疯狂行动也开始降温了。“听说那些人一下子赚了好几十万,有些甚至赚了好几百万。”
对于吴女士的说法,记者没有找到类似的旁证,但是有一位女店主透露,这次梅瓶收购的数量达上十万只之巨,如果按照200元一只计算,整个收购金额高达千万,对整个樊家井的店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买卖。
各有说法
记者调查了解到,那段疯狂的日子是从两个月前开始的,一位自称负责收购梅瓶的年轻男子告诉记者,两个月前,樊家井开始有人大量收购梅瓶,许多在当地开店、消息灵通的人士也很快加入到收购的行列,期待趁机大赚一笔。
“一个星期前,收购就结束了。”年轻男子说。不过,对于谁才是最终的买家,年轻男子三缄其口,只透露梅瓶是用来装酒的。
从记者目前掌握的情况,坊间传闻中疯狂抢购梅瓶幕后的神秘买家有三个版本。其中一种版本是,幕后的神秘买家来自北京,他委托一位浙江的朋友,到景德镇来收购仿元、仿明的梅瓶;另外一种版本是,神秘买家来自台湾;还有一种版本则带着些恐怖色彩,认为神秘买家就是景德镇本地人,他们主要是做酒瓶代理生意,为了垄断收购市场,如果有其他人收购的话,有可能会被打断腿。
由于没有找到具体收购的人,记者也无从知道,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
至于收购行动是何时结束,为什么结束的,大部分店家都无法说清,一位店家甚至说:“收到后来,许多人用将军罐滥竽充数,被老板发现了要退货,所以就开始不再收了。”
有炒作嫌疑?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虽然神秘买家有三个版本,但是对于梅瓶的真正用途,大家似乎都统一了口径—一用来装酒。
许多人就此提出质疑,谁会用200件的梅瓶来装酒呢?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宋朝时,梅瓶曾被称为“经瓶”,当时确实是用来盛酒的用器,明朝以后才被称为梅瓶。1983年5月,广西温裕王墓出土的青花高腰双龙抢珠带盖梅瓶,里面装的就是一瓶香沁浓醇的乳鼠药酒。这瓶酒的出土不仅对研究古代桂林酒文化源流是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从另一侧面真接反映了梅瓶的储酒功能。
说到梅瓶的储酒功能,坊间传闻也有提及,说是最近荆襄之地的一处古墓出土了一批用梅瓶封装的酒,于是商家为了炒作概念,纷纷收购仿古梅瓶,用来装酒。“据说那种酒卖1000多元一瓶呢!”吴女士说。
一位店主也表示,这场疯狂收购的行为背后,不乏炒作的嫌疑,“大部分是抚州人在收,听说是挖了一坛古酒,不过谁知道是不是真的。”
神秘的买家,让这起收购行动显得扑朔迷离。没有人能说得清幕后的买家到底是谁,也没有人知道事件背后真正的意图。在调查过程中,许多疑问找不到答案,这起事件是否如某些业内人士所说是一场炒作,也有待日后得到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