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市永新县,是“风卷红旗”采访团到达江西后的第二站。
1931年4月初,张云逸率红七军军部直属队及58团一部在永新县与李明瑞率领的红七军55团会合,这是红七军广东乐河失散后再次聚首。之后,红七军在永新县一带驻扎,配合中央苏区开展第二次“反围剿”行动。
其间,来自广西的红七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表现突出,接连攻克了7个县城,威名远播当时的湘赣苏区。采访团记者在永新寻找到一种“红军斗笠”,这种斗笠曾和红七军结缘,是红军行军的必备,现在已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手艺活。
宗祠里的红军学校
12月9日,记者来到永新县东里村,村里的颜氏大宗祠就是当年红七军开设红军学校的旧址。
红七军的学校里,学员学的是什么?记者很好奇,找到村里85岁的退休教师陈仙珠了解情况。陈仙珠家是烈士之家,她的3个哥哥都参加了红军。当时,只有5岁的陈仙珠和哥哥经常到宗祠里玩。有一天,一些穿着军装的兵来到宗祀驻扎下来,搬来凳子和黑板上课。当时,上课条件很简陋,由于凳子不够,一些战士就坐在地上听课。上课时,学生们很安静,教官有时候会教唱歌。陈仙珠说,这些士兵平时上课、吃住都在宗祠。村民对军队上课都很好奇,每天会有村民到宗祀看上课。村里许多年轻人后来都在这里报名参加了红七军。她的哥哥就是在那个时候参加红军的。
“红七军里的能人很多,才开得起这样的培训学校。”永新县原党史办主任左招祥告诉记者,眼前这座东里村颜氏大宗祠是红军学校第四分校的旧址,它的前身是河西教导队。河西教导队是红七军军官训练所与红二十军教导队合并成立的,之后扩编为红军学校第四分校,专门为红军培养初级指挥员。左招祥说,学校教的多数是军事课,同时讲解和宣传中央当时执行的政策。
红军学校第四分校后来成为湘赣苏区闻名的军事学校,当时,年轻的红七军教导队队长、被誉为红军第一飞行员的冯达飞任校长,在这里前后开办了5期培训班,共培训学员2500多名,让这里成为湘赣苏区的军事教育摇篮,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
“广西来了能打仗的铁军”
在永新县,红七军与当地两支湘赣红军联合,成立了河西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由李明瑞任总指挥,负责在赣江以西牵制敌人。当时,红七军活跃在赣西和湘东一带,相继攻克了茶陵、安仁、攸县、袁州、酃县、遂川、宁冈7县城,歼灭了一批敌人,一时间威名远播。
最著名的是安福大捷。采访团记者从永新县城驱车50多公里,来到安福县寮塘乡。在当地干部的指点下,记者找到了当年主战场的一个旧址——一段残留的破桥。当地干部说,这段桥叫寮塘桥,当时红七军就是在这里与敌人隔河交战,最终歼灭了敌人的一个团,俘虏和击毙敌军800多人,缴获许多枪支弹药。
安福县党史办主任李萍说,当时,安福大捷是湘赣根据地一次振奋人心的大胜仗。从广西千里转战江西的红七军,克服疲劳,一出手就是一次大胜仗,影响非常大。“从广西来了一支能打仗的铁军”的说法一下子在湘赣根据地流传开来。
“红军斗笠”再放光芒
在永新县,有一种“特产”不得不提——红军斗笠。
在永新县龙源口镇黄淇村,听说广西记者要来采访,村里的几户人家来到村里的周氏宗祠,要为记者们示范编织红军斗笠。
破蔑,装模,上篾条……手指在一条条细细的篾条中翻转,仅仅半个小时,一顶红军斗笠的半成品就完成。
龙源口镇宣传委员李铭林说,当年红七军来到永新的时候,经过龙源口镇时下着雨,当地群众就把这种斗笠送给红七军战士遮挡风雨。由于斗笠结实耐用,方便行军,很快成为当时江西苏区红七军必带的一个装备。
村民周志德告诉记者,斗笠的手艺是爷爷传给他的。听爷爷说,当年红军干部来到村里宣传说,广西来了一支部队特别能打仗,他们从遥远的广西徒步来江西支持苏区红军,非常辛苦,倡议村民多织一些斗笠送去。随后,村里专门组织了30多人赶工,编织了上千顶斗笠送给广西红军。
现在,周志德每天都要编织斗笠,手上的这些半成品编织好后,会有外地客商到村里收购。村民编织的半成品拉到外面经过加工后,每顶斗笠的帽沿上都有“红军万岁”的字样,一顶斗笠的成本是几元钱,但卖到江西的红色旅游区的售价可达到几十元。
记者了解到,永新斗笠如今再次焕发出新的光芒,前来订购“红军斗笠”的全国各地客商络绎不绝,周志德一家每年最多要接到300顶的订单。李铭林说,永新斗笠手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这些红军斗笠已成为当地发展红色旅游的一项特色产业。永新全县年产斗笠60多万顶,仅黄淇村年产斗笠就达10万顶,仅此一项户均增收近3000元。
景德镇瓷都旅行社,是景德镇设立最早的一家集团化管理、实力雄厚、服务上乘的旅游企业。下设婺源、三清山、瑶里地接部,为您提供旅游观光、商务会议、学习考察、酒店预订、汽车租凭、摄影采风、等商旅服务!电话:0798-8623196 13879831096
|